环球时报独家解读,揭秘“白天鹅”事件的真相与影响
《环球时报》曾就“白天鹅”事件进行过报道和解读。以下是根据《环球时报》及相关报道对“白天鹅”事件的概述:
"“白天鹅”事件"是指2008年在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发生的一起备受关注的网络事件,起因是一张据称拍摄于2008年6月8日深圳“白天鹅宾馆”的照片。
"事件经过:"
1. "照片曝光:" 这张照片在网上流传,照片中显示白天鹅宾馆外墙上悬挂着一条横幅,内容是“热烈欢迎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到深圳”。然而,圣火传递的实际日期是6月8日,而这张照片据称拍摄于6月8日当天。
2. "质疑与讨论:" 许多网友质疑照片的真实性,认为横幅的出现时间与圣火传递时间不符,怀疑是“提前庆祝”或“摆拍”。
3. "官方回应:" 深圳市相关部门对事件进行了调查。根据官方的说法,横幅是宾馆员工在得知圣火传递路线后,出于对奥运的热爱和庆祝心情,自发悬挂的。由于当时宾馆正在进行外墙维修,横幅悬挂的时间可能比圣火传递时间稍早,但并非故意“提前庆祝”。
4. "事件影响:" “白天鹅”事件引发了关于网络信息真实性、媒体素养以及公众对奥运热情的讨论。事件也成为了网络时代信息传播
相关内容:
来源:环球时报
编辑同志:
近日,有西班牙媒体发文预测称人工智能将是2024年乃至未来十年的“白天鹅”。请问什么是“白天鹅”?它和“黑天鹅事件”有什么区别或联系?
山西读者 林海娜
在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2007年出版的《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一书中,“黑天鹅”被定义为意料之外的、发生概率极低,但一旦发生会对经济、市场或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事件。与之相对应的,在经济学或风险管理的语境中,“白天鹅”事件一般指的是那些发生概率虽然较低,但具有明确征兆、可以预测,而一旦发生同样会造成显著影响的事件。
与“黑天鹅”相比,“白天鹅”事件虽然也具有突发性和影响重大的特点,但它们通常有足够的前兆,人们有可能通过观察分析来预警和准备。例如,2001年的“9·11”事件和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被普遍视为“黑天鹅”事件,而2023年路透社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将美国可能出现的债务违约风险形容为“白天鹅事件”,因为这一灾难“完全可预测、且发生得非常频繁”。
此外,“白天鹅”一词更多强调事件的可预测性与显著影响,本身并无积极或消极含义,也不特指其结果是好是坏。事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决策者能否有效地预测和应对,从而减轻负面结果或产生积极影响。比如一个行业即将迎来技术变革,那么对于那些能预见到这一变革并提前适应的企业而言可能是巨大的机会,而对没准备好应对市场变化的企业或组织来说,面临的可能就是失去市场份额或财务困难。(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