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拉齐尼·巴依卡生前是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护边员。2003年拉齐尼从部队复员后,他接过祖父、父亲接力棒,成为红其拉甫边防部队的义务巡逻向导。十几年来,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上的每一个山口、峡谷,每一道河流、沟壑,每一处界碑、地标,都留下了拉齐尼的身影。在战友眼里,他属于帕米尔高原,他是“帕米尔雄鹰”。今年1月4日,正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他,为救一名落水儿童英勇牺牲。

今年的1月4日,一个孩子在结冰的湖面玩耍,不小心掉进了冰窟窿。此时,在新疆喀什大学学习的拉齐尼·巴依卡恰好经过,听到孩子母亲的哭喊和呼救,立即跑过来营救落水的孩子。

新疆伊宁县英塔木镇托万克温村党支部书记木沙江·努尔敦说:“我们三个人里面,拉齐尼第一个冲到湖边上,他到湖边看到一个小孩子,直接拉孩子。”

此时,冰面再次坍塌,拉齐尼·巴依卡也跌入冰冷的湖水中。冰面还在继续坍塌,木沙江和孩子母亲也相继落水。拉齐尼·巴依卡在水中起起伏伏,但始终托举着孩子,让孩子的头可以露出水面,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有人拨打了报警电话,救援人员迅速赶来。

新疆喀什地区消防救援支队世纪大道特勤站班长杨鹏飞说:“我穿着专业的装备下去以后,感觉整个人身体都在抖,刺骨一样的寒冷。我觉得拉齐尼能在水里面坚持那么长时间把人救出来有超人的意志。”
孩子得救了,拉齐尼·巴依卡的生命却定格在了1月4日这一天,年仅41岁。

拉齐尼·巴依卡是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上的一名护边员,在护边巡逻路上歇脚的时候,拉齐尼·巴依卡时常会唱起《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它是根据塔吉克族民歌创作的一首歌曲,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就是讲述了这里的故事,拉齐尼·巴依卡是塔吉克族人。

红其拉甫在塔吉克语中的意思是“血染的通道”,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氧气含量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因为地势险要,不能乘车、骑马,只能靠牦牛驮着物资和战士巡逻。16年,5840天,拉齐尼·巴依卡与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一起爬冰卧雪、戍边巡逻。

新疆喀什军分区红其拉甫边防连战士肖瑶说:“在巡逻路上,我们每次都要穿越很多冰河,每次穿越冰河之前,他都要自己先过去试一试水位高不高,水流急不急,他确认安全之后,然后才组织战士,还有其他护边员一个一个安全过去。”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么多年来,拉齐尼·巴依卡和塔吉克族乡亲们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800多公里的边防线,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都留下了拉齐尼·巴依卡和塔吉克族护边员们的足迹。

拉齐尼·巴依卡和官兵们巡逻的地方叫吾甫浪沟,塔吉克族语的意思是“死亡之谷”。100多公里的路途,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达坂,蹚过80多条冰河,还有一片又一片的乱石滩。天气变化莫测,雪崩、山体滑坡时有发生,稍有疏忽,就会在山谷中迷路,拉齐尼·巴依卡是边防官兵的主心骨。

边防连官兵巡逻使用的牦牛是拉齐尼·巴依卡家的。对于一个塔吉克族家庭来说,牦牛几乎就是全部的财产。一头牦牛要喂养6年以上才能执行巡逻任务,几十年来,先后有10余头牦牛累死在巡逻路上,有9头牦牛受了重伤。

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在解放前就给当时的驻守部队做向导,经常受到官兵的打骂,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成立,不仅对爷爷很好,还帮着村民们盖房子、送物资,爷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主动找到解放军,义务做起了向导,一干就是23年。
爷爷走不动了,就把“接力棒”传给了父亲,父亲做了38年义务巡逻向导,入了党。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去世、母亲难产去世的时候,父亲都在边防线上巡逻,没能守在亲人身旁。2004年,父亲又把“接力棒”交给了刚刚从部队退役的儿子拉齐尼·巴依卡。

拉齐尼·巴依卡十几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勘地形。受爷爷和父亲两代人的影响,拉齐尼·巴依卡时常会说:“我的家在这里,守护住了国门,就守住了家。对国家忠诚、回报祖国是我们家祖辈的传统,祖国把边境线交给我们,我们就要守好。”

2010年,因为地形险峻,当时的连队指导员不慎滚下雪山。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海拔近5000米的冰山,一旦滑下悬崖,就很难生还。千钧一发之际,拉齐尼·巴依卡冒着生命危险第一个冲过去救人。在这条“死亡之谷”,不慎滚下山崖、掉进雪窝子、牦牛失足受惊、极端恶劣的天气里失去给养,各种险情时有发生,拉齐尼·巴依卡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救人,16年里,谁也数不清他到底救过多少人。

每次巡逻到界碑的时候,作为一名老党员,拉齐尼·巴依卡都会和边防官兵一起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70多年来,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代代传承着保家卫国的信念,行走在帕米尔高原,坚定而执着。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政府干部古丽扎·艾尼扎尔说:“他很少有时间去陪伴家人,处处想着别人,能为别人做点什么他就会去做,从来不会喊累的一个人,就是平时跟我们工作也是,无论什么难的事情都他自己扛下来。”

任何困难,再难的事,只要让拉齐尼·巴依卡知道,他都会热心相助、义无反顾。一年春节前夕,海拔4700多米的边防哨蔬菜吃完了,食用油也没剩下多少,由于大雪封山,补给送不上去。沿途盘山路落差400米,转弯坡度大,被称为“生死九道湾”。

拉齐尼·巴依卡战友艾力买买提·沙拉别克说:“他在那条路上走过无数次,但是那天大雪纷飞他看不见路,哪边是悬崖,哪边是路,他也很难搞清楚。4个小时对他来说特别艰难,而且没有人,是他自己一个人过去的,也是非常危险的一个经历。”
拉齐尼·巴依卡牵着自家的三头牦牛,驮着物资,冒着风雪,用身体贴着山摸索着向前走,出现任何一点意外,都可能会坠入悬崖。18公里山路,4个多小时,当把物资送到边防哨的时候,双脚早已失去了知觉,嘴唇被冻得发紫。

有困难就找拉齐尼·巴依卡,这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的一种习惯。有老人生病,拉齐尼·巴依卡接到电话,凌晨1点找来车辆,把老人送到27公里远的县城医院。村里有孤寡老人,拉齐尼·巴依卡主动承担起照看老人的责任。
古丽扎·艾尼扎尔说:“去年我们村种植的是莲花白,到八月份发生了疫情,村种植的莲花白眼看着就要烂在地里,我们都特别着急。拉齐尼自己主动联系了买家,帮助农牧民收菜。一个多月时间,他们家的莲花白还没有收,有一部分烂了,但是巴依卡爷爷对自己的儿子没有怨言。他觉得他儿子去帮助别的村民、别的老弱家庭,让他很自豪、很骄傲。”

新疆喀什边境管理支队提孜那甫边境派出所副所长阿布都贾米·龙吉克说:“他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这种人,不会为自己着想,他每次想到都是别人。所以我觉得他第一个跳下去救出这个小孩儿,我并不感觉意外,因为在我心目当中他没有退缩,他只有永远冲在第一。”
古丽扎·艾尼扎尔说:“我觉得这位年仅41岁的青年护边员是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虽然他已经走了,我每当看到雪山、看到雄鹰,我感觉拉齐尼就是化作雄鹰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

拉齐尼·巴依卡女儿都尔汗·拉齐尼说:“我心目当中的爸爸爱国爱家,爱岗敬业,特别善良,乐于助人。我其实并不理解什么是英雄,直到爸爸干了这个事情,我才知道像爸爸这样的人才是英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拉齐尼·巴依卡是牧民、护边员,是党员、村干部,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不同的角色,一样的初心。他在获奖后曾说:“这些奖不是颁给我一个人的,它属于默默无闻巡逻在边境线上的所有护边员。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我一定会履行好一名共产党员护边员的职责,用实际行动守好边境线,一代一代守下去,让伟大的祖国永远安宁。”拉齐尼·巴依卡是我们的“时代楷模”。
制片人丨王惠莉 李作诗
编辑丨王剑锋
责编丨刘小萍 陈忠元
剪辑丨苗佳亮 方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