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青甘纪行】穿越高原秘境,探寻三地风情之旅

【藏青甘纪行】穿越高原秘境,探寻三地风情之旅"/

这是一篇关于甘肃的纪行散文,希望能符合您的要求:
"藏青甘纪行"
当车轮碾过川藏线的最后一处垭口,高原的阳光不再刺眼,反而变得温煦而辽阔。我知道,那片承载着“大敦煌”梦想的广袤土地——甘肃,已经在我面前徐徐展开。这次纪行,是一场穿越地理与历史的旅程,是追寻苍茫天地间生命印记的步履。
"第一站:兰州,黄河的脉搏与都市的喧腾"
抵达兰州,首先感受到的是黄河那奔流不息的脉搏。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似乎总弥漫着一种粗犷而坚韧的气息。白天,沿着黄河风情线漫步,白塔山公园的俯瞰视角,将黄河的浊浪与两岸的市井烟火尽收眼底。夜晚,中山桥的灯光璀璨,映照着两岸流光溢彩,啤酒、羊肉泡馍和黄河边的闲谈,构成了兰州最鲜活的生活图景。兰州,是进入甘肃的门户,它既有西北都市的喧嚣,又饱含着黄河文明的历史沉淀。
"第二站:张掖,丹霞的绚烂与丝路的印记"
从兰州向西,踏上戈壁与绿洲交织的旅程。张掖,因“金张掖”的美誉而闻名,但真正震撼人心的,是那连绵起伏的七彩

相关内容:

在踏上西藏土地之前,“高原反应”(简称为“高反”)就像一片萦绕在心头、驱之不散的乌云。置身其中,会发现它悄然无声,仅仅以身体的不适来昭示自身的存在。身边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有的头晕呕吐翻江倒海,有的心跳加速像敲鼓,有的低烧,有的头疼像被箍住,有的耳朵被压迫得耳鸣,有的嘴唇有些发紫,还有的早上起床眼睛浮肿。


另外,袋装零食、咖啡涨袋,鼓囔囔的像随时要爆炸的气球。酸奶盖子被顶得高高隆起,好像一不小心碰着就破裂。牙膏拧开盖子就噗噗冒出来。这些膨胀现象,便是高原气压与稀薄空气最为直观的展现,彰显着二者不容小觑的威力。

一、什么是高反?

它是人体在短时间内快速抵达海拔高海拔地区(通常2500米以上)时,因低压低氧,身体对缺氧环境产生各种不适反应的统称。简而言之,身体突然难以适应氧气稀薄的环境,于是便“闹起了别扭”。

人体适应缺氧环境需经历一个过程。多数人而言,高原反应并无危害,3至10日适应后症状便会逐渐消失,但这会因个体体质差异而有所不同。

二、常见高反的表现和影响高反的因素

高原反应的出现时间,一般为抵达高原后的6 - 12小时。

常见表现为:头痛、头晕、头昏,恶心、呕吐,疲劳、乏力,失眠、嗜睡,心慌、气短、呼吸急促、微烧等。

大多数人缺氧时嘴唇与指甲根会发紫,还有些人会因空气干燥出现皮肤粗糙、嘴唇干裂、鼻孔出血等状况。

严重的会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安、精神亢奋,听、视、嗅、味觉异常,产生幻觉等,也可能发生浮肿、体克等现象。

极为严峻的情形下,可能会出现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山症状,这些症状往往有致命风险。其发病率极低,却也不容轻视。


高原反应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速度快慢:上升得越快,越容易发生。

海拔方面:海拔越高,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及其程度就越大。

个体差异: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大相径庭,而这种差异与性别、年龄以及体能并无太多关系。

居住地因素:长期居住在低海拔地区往往面临更大风险。

过度劳累、感冒、发烧、饮酒、睡眠不足:都会加重高反。

三、如何预防和应对高反

我们是乘飞机直达的,经与坐火车、乘大巴,一路缓慢而来的旅友聊起,发现高反这事儿,谁也逃不过,只是轻重不同,关键是怎样与它和谐相处。

慢,是最大的智慧:给身体一个缓慢的时间去适应,比如第一晚落在海拔3600的拉萨,过后再去再高海拔的地区。

氧气就是及时雨:在缓解高原反应方面,除了降低海拔高度之外,吸氧堪称最佳方式。携带便携式氧气装置,当身体出现轻度不适时,及时吸氧能够舒缓症状。高反较严重或较高海拔景区全程吸氧,可以玩得更安心、从容。

做一只蜗牛:不要奔跑、跳跃、用力提重物,不要激动,行动放缓,情绪稳定。

休养生息:保证良好的睡眠,身体电量足更抗造!多喝温热水,维持身体的水分充足。饮食宜清淡,切勿过饱。多吃洁净的碳水,远油腻之物,且戒烟酒。

防寒保暖,预防感冒:特别是头部,高原风大,气温较低,特别容易被吹头痛加重高反的难受,万一着凉感冒了更不好办。这就是前几天不让洗头洗澡的缘由。

药物与食品可用于预防:症状轻微时,饮用葡萄糖、食用巧克力等方式能够起到缓解作用。

最重要的:倾听身体的声音!一定要尊重身体的反馈不要硬撑,严重时及时就医,及时撤到低海拔地区。

总之,吸氧、撤离是最有效的方法。

四、易高反人群

并非人人都适宜去高原。高原反应与身体强壮并无必然关联,而是与个人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环境适应能力息息相关。

心肺疾病患者、贫血、低血压、低血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健康状况不佳的。

新陈代谢旺盛的人(肥胖者)、氧化代谢功能不足的老年人更容易高反。

快速进入高原的、过度运动和疲劳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的、精神高度紧张的。

五、不适合来高原的人群

孕妇、患有哮喘病、心脏病、感冒者。

不能清楚表达自己身体情况的5岁以下的小朋友;

老年人(尤其65岁以上);

患有“三高”的老人不适合去。

小孩、老人出行建议选择西藏海拔较低的景点。最好有家人陪同,这样沿途既能相互照应,更利于应对突发状况。

禁忌人群:

严重心肺疾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

孕妇晚期。

近期脑梗、心梗患者。

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病史者。

六、西藏旅游建议

提前一个月停止健身。强壮的肌肉是耗氧大户。

化妆品也要“轻装”。不要带管状的,容易高反膨胀曝管,也不要带眼线液笔之类的,会噗噗冒出来,建议带眼线胶笔。

西藏空气很干燥,订房时建议问问有没有加湿器,有没有热水供应。

外出游玩时,最好随身携带氧气瓶、巧克力、葡萄糖等物品。一旦感觉不适,及时吸氧,吃些巧克力、葡萄糖能起到很大的缓解作用。

准备一支红霉素眼膏,每天睡觉前用棉签擦一点在鼻子里,可以有效防止鼻子干痛及流鼻血,让呼吸更顺畅。

抵达拉萨首日,不要急着攀爬布达拉宫。其台阶众多,初来者难适应,贸然前往易加重高原反应,攀爬也很费力。


在高原的日子里,越发觉得情绪稳定是宝贵的生存能力。有时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不是身体的极限,而是内心的恐惧和慌乱。

每一位奔赴西藏的旅友,行囊中大概都塞满了各类“抗高反神药”吧。但有反应时,对症状的过度解读与灾难化想象,往往比缺氧本身更像一块无形的巨石压着。

高原反应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面临未知威胁时那种本能的恐惧。这种警惕,源自对高原生理反应的陌生与误读。当恐惧在心底扎根、蔓延开来时,身体常常会不战而降。

其实,高反的本质极为单纯,仅仅是缺氧罢了。最为直接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补充氧气。许多药物,更多是在缓解你的焦虑,我们执着于吞下的各色药丸,有时更像是在慌乱中给自己找的“定心丸”。

所以,在西藏要敬畏每一次呼吸。放缓脚步,让呼吸与步伐在稀薄空气中找到和谐的节奏,并充足饮水,帮助血液顺畅流动。当反应来袭时,便携氧气瓶无疑是最值得信赖的伙伴。

氧气,它无处不在,却在匮乏时彰显至高的价值。

由此,对世世代代生息在高原的藏族同胞油然而生深深敬意。在漫长岁月里,他们的身体早已适应。他们安然行走在稀薄的空气里,融入其中,是生命对环境的温柔回应,适应环境,融入环境,创造环境,让世界更美好!

发布于 2025-07-26 04:43
收藏
1
上一篇:关于高反,这些你必须了解的关键信息 下一篇:高原旅行攻略,想去高原耍一耍?必看“高反”防治宝典 | 科普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