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德企之乡”太仓的崛起之谜,江南小城的德国企业聚集之道
“中国德企之乡”之所以在江南小城太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地理位置优越:太仓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南岸,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这里交通便利,水陆空交通发达,为德国企业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
2. 政策支持:太仓市政府高度重视德国企业投资,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吸引了众多德国企业前来投资。
3. 产业基础:太仓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基础,特别是在机械制造、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德国企业在这些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与太仓的产业基础形成了良好的互补。
4. 人才资源:太仓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德国企业投资太仓,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才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5. 文化交流:太仓与德国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德国企业在太仓投资,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
6. 产业链优势:太仓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德国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整合产业链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综上所述,太仓作为“中国德企之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政策、产业、人才、文化交流和产业链优势,吸引了众多德国企业前来投资。
相关内容:
中新社苏州4月16日电 题:为什么“中国德企之乡”在江南小城太仓?
中新社记者 钟升
“德不孤,必有邻”在江苏太仓有了一个新含义:新落户这里的德企并不孤独,它的近邻中肯定有另一家德企。在这座有“中国德企之乡”之称的城市中,德企总数超500家,总投资超60亿美元,年工业产值超600亿元(人民币,下同),亩均产值达1400万元,并继北京、上海之后落地中国第三家德国中心。
外界很少有人能想到,在德国商人间“比上海还有名”的太仓,仅仅是一座县级市。它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能吸引来如此众多的德企?
2023年,太仓举行了撤县建市三十周年暨德企发展30年大会,将“太仓市”的诞生与德企发展并列,太仓对德企的重视可见一斑。会上,斯坦姆博士作为贵宾居上座。1993年,时任克恩-里伯斯公司总裁的斯坦姆博士试探性地创建了太仓第一家德企——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公司首期投资只有50万马克,全厂仅6名员工。
有人笑话太仓引进了一家“小作坊”,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太仓人也不在意,在做好服务的同时,尽量不去打扰企业。深受触动的斯坦姆博士利用自己的人脉与影响力,不断在德国推荐太仓,甚至推动州议会从财政上支持与太仓合作开展“双元制”教育,以德国的方式在中国培养技术工人。
追寻着斯坦姆博士的脚步,越来越多德企来到太仓。今年1月,伯曼集团成为落户太仓的第500家德企。从第1家德企到第100家,太仓花了14年;从第400家到第500家,仅用时2年多。目前,太仓半数以上的德企开展了本土化研发创新,90%以上的早期落户德企完成了增资扩产。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的员工也增加到1000余名,拥有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年销售额超10亿元,仅汽车安全带弹簧一项就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设立对德合作司法服务工作站,推出德企专窗、德语税收窗口、外国人工作及居留许可“一窗式”受理等特色服务制度……2008年,太仓成为首个由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联合授予“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称号的中国城市。
成于德企,太仓却没有止步于德企。以产业合作为基础,太仓开辟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对德合作之路。2001年,太仓率先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建立了中国首个与德国职业教育同步的专业工人培训中心。目前全市拥有“双元制”教育培训项目20余个,成为中国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累计培育出1万多名管理及专技人才。
太仓还常态化办好德国“太仓日”、太仓啤酒节等品牌活动,并引入德国面包房、中德友好幼儿园、德国酒店等生活服务企业。早晨嗅着碱水面包的清香醒来,入夜在巴伐利亚风情的罗腾堡风情街畅饮啤酒,大啖猪肘与香肠。扬子江畔与莱茵河边如此相似,无怪乎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贺德满在太仓德企发展30年大会上用中文感慨道:“尽善尽美,夫复何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