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的院门刚合拢,风已经在缝隙边打转。又是一年冬天的门槛,农历十月,月亮藏了起来,天更显得沉沉。对于南方人来说,黏稠的冷气一点点攀升,北方却是呼啦一下就进入了实打实的寒冬。寒衣节,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落在每个人的日子里,没人讨价还价。祭祀、授衣、开炉,这些习惯看上去零零散散,哪一件都跳不脱百年老旧气息,可是真到了这天,许多人竟然还会憋着劲翻出几张旧纸,烧给早已看不见的亲人,你信不信这个说法?

说起寒衣节,有点滑稽的是每年这个时间微博微信朋友圈都有人问今年得烧什么,烧到几号才算数?查一查讲究,不这个新说法都冒出来了。可没人真的知道第一批寒衣节是怎么开始的。周朝?没错,东周的人们习惯在九月就“授衣”,诗经里写得明明白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流火,其实并不是天上下火雨,是天上的大火星移过去,秋风起了,该有点凉意了。家里人就要张罗起过冬的衣裳,心思一环扣一环,没几个人会顾虑太多科学和仪式。农历九月毕竟还算不得寒冬,过早,宋朝一扭就改成了十月初一。从前的事总是不讲道理,这回学着还挺快。
如果有人还想追问怎么就只有寒衣节烧寒衣,不在意别的节气,参考《东京梦华录》倒能找到些旁支。官员们进棉袄,民间送厚衣,谁都冻得不情愿。这天赏赐、授衣变成了大家的集体仪式。可授完衣,大家帮祖先也带一点,怕他们冷。纸的、真的,没有科学逻辑,偏有人宁信其有。说到底谁又见过阴间?只有心理上能踏实一点,不用解释,就都行。

那到底今年寒衣节上坟有啥说法?答案其实,每地有每地的门道。可真要分清,老一辈嘴里讲得直来直去,清明烧在节前,寒衣节一般节日后烧。道理其实简单,春天生命张扬提前盼着,秋冬逐渐肃杀缓缓收尾。反着来不行吗?偏偏又有地方转着桩子讲,清明只要别早于春分都凑合,寒衣节延个一两天也没啥问题。是不是就带点那种不怎么规矩的意思?
寒衣节后来成了三大“鬼节”之一,这话挺吓人,其实大多数地方没有真把这天当丧事,祭祖就是家常事。烧纸、烧衣、烧鞋,纸糊的衣服翻出了棉絮和扣子,有的地方还讲求不能烧假钞票,要按先人习惯的样式,自己都不用留念。有人觉得形式主义,谁管了。

民间总有嘴碎的人,劝你多烧点说祖先才能过冬,不够还得补。另一头又有人劝文明祭祀,烧出事可不值得。再碰到气候干燥像今年南方持续无雨,管委会还提前发通知,谁要烧纸钱抓包了可就不好看。这回,你说理性是对的还是老风俗说了算?没个定法吧!
清明是春祭,寒衣节是秋祭。清明讲究纸钱多一些、整修墓地,寒衣节更看重烧衣服。至于祭祖,时间要选白天,不怕撞见阴气的人敢搞特立独行,但大多数还是早去早回。北方天黑得快,不着急点,可能才到坟地天就彻底暗下来了。谁又愿意摸黑做这些事?

讲究忌穿艳丽的衣服,祭品不可偷吃,不要说不敬祖先的闲话。偏偏有的地方,前脚祭拜后脚酒席热闹,邻居围着乐呵呵,还有地方求发财求健康,各类摆设五花八门。你懂这算啥风情,抑或搞笑?没几个人能说死规矩。
说回来,关于孝道,寒衣节不过是载体。其实清明、中元、寒衣节,除了时间调了调,核心都是托付思念,理智点看无所谓。可人未免要抓住点什么,怕自己真的忘了逆旅亲人。你在墓前一跪、多烧点纸衣说笑话没人笑你,谁没点寄托?也有的人觉得烧纸这事跟孝没啥关系,完全是心理妥协,哪有那么多道理!

今年寒衣节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据,参与民间祭祀和纸衣交易的群体较去年下降6.3%,但依然上千万计。看数字的冷漠脸,谁还在乎家族后裔是不是“讲科学”。有个山东网友,家里奶奶每次寒衣节非得亲手糊上一件小棉袄,哪管大家劝节约纸张,非要烧净一点,才闭眼休息。有个热心网友拍视频教学,把传统寒衣节搬上短视频,一年时间涨粉几十万,说明城市里也有人开始怀旧。
有人讲文明祭祀,说纸钱污染环境,在河南、河北等地已有电子祭扫平台,点一点就算“送到”。可年长的一批压根听不明白,他们认为烧纸这套既是孝顺也是规矩。新派和老派扯出争端,有人坚决维护传统,有人则说环保更重要。矛盾到哪都一样。两拨人谁也说服不了谁。

有意思的是,部分地方已开始推广鲜花替代纸衣,但一些农村仍坚持老办法。2023年重庆主城辖区内,纸品市场销售下降15%,花店销量翻了2倍多,却没人说新祭品一定比纸衣受用。传统的对峙与尝试新方式,本身就让寒衣节热闹起来。
外来影响也逐渐显现,个别地方甚至开始在寒衣节采纳西式悼念方式,“放飞孔明灯”“承载祝福气球”成新宠。不少人担忧安全隐患,但年轻人的态度是玩得开心就好,怎么寄托思念都行。离开现场回头一想,又觉得滑稽,哪有那么多情感能承载住现实?
火炉这事,很多城市已没人正经点火,煤气、暖气、电热毯统统派上用场。民间的开炉成了形式主义,真正的动机可能只剩下唤起“冬天到了”这种气氛。
如果说寒衣节本来就在祭祀之外夹带了生活气,那“授衣”这件事剩下多少实际意义?各地气候没一地雷同,南方甚至刚到十月还热,哪里顾得上过寒冬。可该烧的仪式得有,谁又在真的较真?老话传到如今,被人一茬一茬检讨和修正,到底哪一套才是对?有人明知纸烧了无用,还一张不落。有人觉得全是迷信,转头又小心翼翼往玻璃罐里放几颗糖,权当自己没失礼。看来看去,这些习俗有点像旧家具,扔不掉,搬来搬去。
有人说,寒衣节不过是岁月腌渍里的小琐事。也许隔年,谁还能记得是哪一天?但只要还记得,每到这一天总要掸下灰尘,多烧一炷香、点上一纸衣,这个冬天仿佛又多了一点温度。至于到底该不该烧、什么时候烧、怎么去祭,争来争去,其实谁也没有个准。
寒衣节,热了凉了,心里头有个人就总归有这么个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