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习俗,探寻寒冷冬日里的古老传承与来历

数九习俗,探寻寒冷冬日里的古老传承与来历"/

“数九”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节气习俗之一,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它的来历与古代的农历节气和农事活动密切相关。
“数九”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九九消寒图”。在古代,人们认为一年分为九个阶段,每个阶段为九天,共计81天。这个时间段从冬至开始,到次年的春分结束。在这81天中,天气由寒冷逐渐转暖,因此人们将这81天称为“数九”。
“数九”习俗的来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农事活动:在古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人们根据“数九”的节气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例如,冬至后,天气逐渐变暖,农事活动也逐渐开始,如播种、施肥等。
2. 气候变化:古代人们认为“数九”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天气由寒冷逐渐转暖,万物复苏。因此,人们将“数九”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气。
3. 健康养生:在“数九”期间,人们注重养生保健。根据“数九”的气候变化,调整饮食、作息,以适应气候变化,保持身体健康。
4. 传统习俗:在“数九”期间,各地都有一些独特的传统习俗。如北方地区的“炖冻豆腐”、“炸冻梨”等,南方地区的“数九茶”、“九九糕”等。

相关内容: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的次日开始。

“数九”的习俗很多,以“九九歌”最为广泛和悠久。这些歌谣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就我国多数地区而言,二九过完时,天气并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四九完时,差不多是“大寒”节气了,所以说“三九四九,冻死母狗。”五九以后,大地渐渐回春,天气由冷渐暖,故“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单衣行走。”到了九九,已是“惊垫”节气,所以“九九闻雷,响声持久。”

明代出现了“画九”的习俗。所谓的画,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此外,清代还有“九九消寒诗图”,图中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内容从远古时代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大清坐金銮”,称得上是一部富有雅趣的历史“大事记”。

继“画九”后,清代又出现了“写九”的习俗。“写九”的文化味也是很浓的,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九字(当然是繁体),先双钩成幅,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类似书法练习中的“描红”)。用粗毛笔着黑色,每字九笔,每笔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完一笔后,还要用细毛笔着白色在笔画上记录当日天气情况,所以,一行“写九”字幅,也是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订制普洱市(思茅)天气预报,发送指令“SM01”到10658390开通,2元/月。如需开通其它地区请回复对应指令开通,江城(JC02)、景东(JD)、景谷(JG)、澜沧(LC01)、孟连(ML02)、墨江(MJ)、宁洱(PE)、西盟(XM)、镇沅 (ZY02)(发送指令到10658390需收取0.1元/条的短信费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发布于 2025-07-25 02:15
收藏
1
上一篇:揭秘“数九”,传统节气中的寒冷记忆 下一篇: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数九知识探秘,古韵今谈二十四节气中的数九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