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名称演变轨迹中的历史沉淀
南京,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名称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1. "古称“金陵”":南京最早的名称叫“金陵”,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意指南京的地理位置像金色的城墙一样坚固。据《吴越春秋》记载,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后,在石头山(今南京清凉山)筑城,称为金陵邑。
2.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设立丹阳郡,治所设在金陵。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于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但南京仍然作为丹阳郡的治所。
3. "三国时期":东吴时期,孙权在金陵筑石头城,并在此建立都城,改名为建业。建业是南京在三国时期的名称。
4. "东晋至南朝":东晋时期,建业成为东晋的都城。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建业也一直作为南朝的都城。
5. "隋唐时期":隋朝统一后,废除了建业,改称建康。唐朝时期,建康依然是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6.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南京先后成为南唐、后周的都城,但名称仍
相关内容: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名称演变贯穿了2000多年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
1. 先秦时期
金陵(战国时期)
南京最早的名称之一。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取名“金陵邑”。“金陵”意为“金色的山陵”,因传说此地有“王气”,埋金镇之而得名。
2. 秦汉时期
秣陵(秦至东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东巡至金陵,为镇压“王气”改称“秣陵”(“秣”意为喂马的草料,含贬义)。
丹阳(汉代)
西汉时期南京地区属丹阳郡,但行政中心在今安徽宣城,并非南京城本身。
3. 六朝时期(东吴、东晋、南朝)
建业(229年,东吴)
孙权迁都此地,取“建立帝王之业”之意,定名“建业”,南京首次成为王朝都城。
建康(313年,西晋末至南朝)
西晋愍帝名司马邺,为避讳改“建业”为“建康”。此后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均以建康为都,成为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史称“六朝古都”。
4. 隋唐时期
蒋州、江宁(隋至唐初)
隋灭陈后,隋文帝毁建康城,降为“蒋州”。唐初改称“江宁”,取“江南安宁”之意。
昇州(唐代中后期)
唐肃宗时设“昇州”,但政治地位下降,仅为地方行政中心。
5. 五代十国(南唐)
金陵(937年,南唐)
南唐定都于此,复称金陵,并扩建城池,成为南方经济文化重镇。
6. 宋元时期
江宁府(北宋)
北宋设“江宁府”,为江南东路治所。
建康府(南宋)
南宋为抗金需要,升江宁府为“建康府”,成为陪都。
集庆路(元代)
元朝改称“集庆路”,取自“汇集喜庆”之意。
7. 明朝
应天府(1368年,明初)
朱元璋定都于此,称“应天府”(取“顺应天命”之意),并修建明城墙。
南京(1421年,永乐迁都后)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原都城改称“南京”(与北京对应),成为留都。“南京”作为城市名正式确立。
8. 清朝
江宁府(1645年)
清军入关后,改应天府为“江宁府”,设两江总督署,为江南政治中心。但民间仍习惯称“南京”。
9. 近现代
南京(民国首都)(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后,定都江宁,改称“南京”,1927年国民政府正式设立“南京特别市”。
京市(1927-1949年短暂使用)
国民政府时期曾短暂称“京市”,但“南京”之名沿用更广。
南京市**(1949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续“南京市”名称,现为江苏省省会。
其他历史别称
石头城:因孙权在石头山筑城得名,后成为南京代称(如“鬼脸城”遗址)。
白下:唐代曾短暂改称“白下”(今南京西北有白下亭遗址)。
天京:太平天国时期(1853-1864年)改称“天京”。
南京的名称变迁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地理观念的演变,金陵代表先秦楚文化;建康象征六朝繁华;应天府体现明朝大一统,南京之名沿用至今,成为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其“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称号,印证了它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承载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