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报告讯(记者 张华征 桑建伟 通讯员 刘保森)在庆祝元宵的同时,先谈一下元宵节的来源及内容。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最初是为了祭祀太神而设立的节日。到了汉武帝时期,正月十五被定为祭祀“太一阳”的日子,宫中通宵燃灯。民间逐渐效仿,形成了灯火节的形势。此外,元宵节也受到了道教“三元说”的影响,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节”,是庆祝一年中第一次月圆之夜的好日子。

元宵节的传说也有多种版本。其中一个传说是汉武帝为纪念平息“诸吕之乱”而设立的节日。另有一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故事,东方朔帮助元宵姑娘与家人团聚,从而得名为元宵节。另外,还有传说认为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人们持火把驱赶虫兽,祈祷获得好收成而纪念的。

元宵节与“三元说”有关,但并非唯一的来源,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等,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汉武帝祭祀太神的传说和道教的三元说。道教的三元说认为,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道教曾把一年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认为这一天是庆祝一年中第一次月圆之夜,因此又称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元宵节的历史发展使其节期和节俗活动不断延长和扩展。汉代时只有一天,到了唐代延长为了三天,宋代则延长到达五天,而到了明代,从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时,元宵节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但节期缩短为4—5天。

如今,元宵节已经成为中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赏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舞龙、舞狮、戏曲文化表演、盘鼓队、音乐队、秧歌队、舞蹈等,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节日喜庆氛围,也表达了人们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的美好愿望。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最早收“浮元子”后称“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史料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农村红灯高挂,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不一而足。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节或集体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源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于上古时代,正月十五耍龙灯,载歌载舞的节日氛围,流传于很多地方。
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流动不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跑旱船:起源很早与祭祀有关,传说是为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赛龙舟。当江水浅不能赛舟时,使用竹和纸布等制成龙舟、鸣锣击鼓,游于闹市,这种活动流传下来。就形成了跑旱船,以后逐渐和歌舞、戏曲等结合,形成了较好的表演形式,并在春节和元宵节等节日上表演。
赏月:圆圆的月亮缓缓升起、珠圆玉润,如梦似幻,仿佛将祝福播撒到人间。此时此刻,月满冰轮,月华如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增添节日气氛。

为传承民间文化,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振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过好一个愉快的元宵佳节。农历2025年正月十三日新密市苟堂镇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元宵节文艺汇演。

据了解活动现场在苟堂镇镇区和谐路和七敏街举行,有来自全镇的13个村参加了这次元宵节文艺活动。分别是:(1)孙家庄村的民间戏曲故事,有曲剧版和新密市非遗文化说书戏演出;(2)九龙村的鼓舞队;(3)付家门村的军乐队;(4)劝门村的盘鼓队;(5)栗树岗村的鼓舞队;(6)石桥队的盘鼓队;(7)张门村的鼓舞队;(8)玉皇庙村的新密市非遗文化的舞狮队和民间故事;(9)樊沟村的健步走队;(10)苟堂村的吉祥文艺队、阳光鼓舞队和舞狮队;(11)小刘寨村的开心鼓舞队和豫剧表演队;(12)靳寨村的舞狮队;(13)付寨村的舞狮队,参加演员达1000人左右。

整个活动热闹非凡,体现了元宵节的气氛。约有6000多观众观看了演出,活动受到了广大百姓的热烈欢迎和拥护,同时也体现了苟堂镇党委和政府对此次活动的重视和精心组织。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参加了此次活动,并向参加此活动的演出单位的演员表示了慰问。

小刘寨村作为新密市的综合工作先进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河南省文明村、河南省生态村、河南省健康村、河南省卫生村、河南省黄河流域森林乡村示范村更是不甘落后、除积极响应并参加苟堂镇党委政府组织的活动外,平时该村就对文化建设非常的重视,其连续举行每周一次的戏迷文化活动演出已经进行了6年了。不但购买了乐器和相关设备,还长期聘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专门建有室内文化活动中心和室外仿古大戏楼,经常为群众进行演出,该村还成立了鼓舞队、舞蹈队。

于2025年农历正月十六在该村文化活动中心举行戏曲文化专场,在社区广场鼓舞队、舞蹈队进行了表演。参加演出的演员有:孙会芳、曲桂花、周爱芳、陈花萍、刘建芳、郑大环、侯爱红、孙二敏、王喜鸿、王二妮、杨军丽、杨霞、李书琴、郑芳、刘运锋、杨晓慧、杨雅丽、刘文君、雷静、詹晓鸽、刘伟丽、梁冰冰、孙依倩、孙二敏、刘明甫、刘建坤、宫春献、刘遂琴、刘海森、刘文正。该活动的演出为节日增加了欢庆的气氛,受到了广大百姓的热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