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遄:读音为chuán,意为迅速、急速,如“遄往”。
2. 詈:读音是lì,指责骂、辱骂,如“詈骂”。
3. 嵎:读音为yú,同“隅”,指角落、山脚,如“山嵎”。
4. 嵚:读音是qīn,形容山高险峻,如“嵚崎”。
5. 嵬:读音为wéi,指高大的样子,如“崔嵬”(形容山高耸)。
6. 嵛:读音是yú,用于山名“昆嵛山”,在山东。
7. 翙:读音为huì,拟声词,形容鸟飞的声音,如“翙翙其羽”。
8. 嵯:读音是cuó,形容山势高峻,如“嵯峨”。
9. 嵝:读音为lǒu,用于“岣嵝”,指湖南衡山的主峰“岣嵝峰”。
10. 嵫:读音是zī,用于“崦嵫”,指古代指日落的地方,如“日薄崦嵫”。

1. 幄:读音为wò,指帐幕,如“帷幄”(军中帐幕,借指机密决策之地)。
2. 嵋:读音是méi,常用于“峨嵋”,即“峨眉”,山名,在四川。
3. 赑:读音为bì,“赑屃”(bì xì)是传说中像龟的神兽,常驮石碑;也形容用力的样子。
4. 铹:读音是láo,金属元素,符号Lr,人工合成,具放射性。
5. 铻:读音为wú(另读yú),读wú时指“锟铻”,古书中的宝剑名;读yú时同“龉”,如“龃龉”(牙齿不齐,喻意见不合)。
6. 铼:读音是lái,金属元素,符号Re,熔点高,用于航天、化工等领域。
7. 铽:读音为tè,金属元素,符号Tb,用于制造激光器材、磁性材料等。
8. 铿:读音是kēng,形容响亮的声音,如“铿锵”(声音响亮有力)。
9. 锃:读音为zèng,形容器物光亮,如“锃亮”(物体表面非常光亮)。
10. 锂:读音是lǐ,金属元素,符号Li,密度小,用于电池、合金等。
1. 锆:读音为gào,是一种金属元素,符号Zr,具有耐高温、抗腐蚀等特性,常用于航天、核工业等领域。
2. 锇:读音为é,是一种金属元素,符号Os,是密度最大的金属,可用于制造仪器、轴承等。
3. 锉:读音为cuò,指一种手工工具,用于锉削金属、木材等,如“锉刀”;也作动词,表示用锉刀打磨。
4. 锊:读音为lüè,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具体数值因时代而异。
5. 锎:读音为kāi,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放射性金属元素,符号Cf,在核物理研究等方面有应用。
6. 锏:读音为jiǎn,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状像鞭,四棱,如“秦琼卖锏”。
7. 锑:读音为tī,是一种金属元素,符号Sb,可用于制造合金、半导体材料等。
8. 锓:读音为qǐn,意思是雕刻,如“锓版”(雕刻书版)。
9. 锔:读音为jū,作动词时指用锔子(金属钉)修补破裂的器物,如“锔碗”;读音为jú时,指一种金属元素,符号Cm,有放射性。
10. 锕:读音为ā,是一种金属元素,符号Ac,有放射性,可作为中子源。
1. 甥:读音为shēng,意思是姐妹的儿子,如“外甥”。
2. 掣:读音为chè,意思是拉、拽,如“掣肘”;也指一闪而过,如“风驰电掣”。
3. 掰:读音为bāi,意思是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如“掰玉米”;也指情谊破裂,如“掰交情”。
4. 矬:读音为cuó,意思是身材短小,如“矬个子”。
5. 氰:读音为qíng,意思是碳和氮的化合物,如“氰化物”(一种剧毒物质)。
6. 毳:读音为cuì,意思是鸟兽的细毛,如“毳毛”。
7. 氮:读音为dàn,意思是一种气体元素,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如“氮气”。
8. 毽:读音为jiàn,意思是用羽毛等做成的游戏用具,如“踢毽子”。
9. 犄:读音为jī,意思是角落,如“犄角”;也指牛、羊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如“犄角旮旯”。
10. 犋:读音为jù,意思是牵引农具的畜力单位,如“一犋牛”。
1. 鹄:读音为hú,意思是天鹅,如“鸿鹄之志”。
2. 犍:读音为jiān,指阉割过的牛,如“犍牛”。
3. 颋:读音为tǐng,形容正直、端庄,多用于人名。
4. 嵇:读音为jī,是中国的一个姓氏,如“嵇康”。
5. 黍:读音为shǔ,指一种黏性谷物,可酿酒或做主食,如“黍米”。
6. 稃:读音为fū,指包裹谷物籽粒的壳,如“稻稃”。
7. 稂:读音为láng,指田间的恶草,比喻害群之马,如“稂莠”。
8. 筘:读音为kòu,是织布机上用于梳理经线的工具,如“织筘”。
9. 筚:读音为bì,指用竹子或荆条编的篱笆,如“筚路蓝缕”(形容创业艰辛)。
10. 筜:读音为dāng,如“筼筜”,指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1. 筅:读音为xiǎn,意思是洗涮用具,如“茶筅”(茶道中用于搅拌茶汤的工具)。
2. 筏:读音为fá,指用竹、木等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如“竹筏”“木筏”。
3. 筵:读音为yán,指古代铺在地上的竹席,也泛指酒席,如“筵席”“喜筵”。
4. 筌:读音为quán,本指捕鱼的竹器,如“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
5. 傣:读音为dǎi,指傣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如“傣族风情”。
6. 傅:读音为fù,有教导、传授的意思,如“师傅”;也指辅佐帝王或太子的人,如“太傅”。
7. 傈:读音为lì,指傈僳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如“傈僳族服饰”。
8. 舄:读音为xì,古代指复底鞋(多为贵族所穿),也泛指鞋。
9. 牍:读音为dú,指古代写字用的木片,如“文牍”“尺牍”(书信)。
10. 傥:读音为tǎng,有洒脱、不拘束的意思,如“倜傥”(卓异、洒脱不凡);也同“倘”,表示假如、如果。
1. 傧:读音为bīn,意思是接引宾客,如“傧相”。
2. 遑:读音为huáng,意思是闲暇,如“不遑”;也指匆忙、急迫,如“遑遑”。
3. 傩:读音为nuó,指旧时迎神赛会以驱逐疫鬼,如“傩戏”。
4. 徨:读音为huáng,常用于“彷徨”,指徘徊、心神不宁。
5. 舾:读音为xī,指船舶装置和舱室设备,如“舾装”。
6. 艇:读音为tǐng,指轻便的小船,如“小艇”;也指某些大船,如“潜艇”。
7. 畲:读音为shē,指火耕,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如“畲田”。
8. 弑:读音为shì,指臣杀君或子杀父母,如“弑君”。
9. 颌:读音为hé,指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如“上颌”“下颌”。
10. 翕:读音为xī,指合、收敛,如“翕动”;也指和顺,如“翕然”。
1. 釉:读音为yòu,意思是覆盖在陶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起保护和装饰作用,如“釉彩”。
2. 鹆:读音为yù,指“鸲鹆”,即八哥,一种会模仿人说话的鸟。
3. 舜:读音为shùn,指上古帝王名,如“尧舜禹”;也可用于人名。
4. 腈:读音为jīng,指有机化合物的一类,如“丙烯腈”,是合成纤维的原料。
5. 腓:读音为féi,指小腿肚,如“腓肠肌”;也指草木枯萎,如“百卉具腓”。
6. 腆:读音为tiǎn,指丰厚、美好,如“腆赠”;也指害羞、不好意思,如“腼腆”。
7. 腴:读音为yú,指肥沃,如“腴田”;也指丰满、肥胖,如“丰腴”。
8. 腑:读音为fǔ,指中医指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器官,如“脏腑”。
9. 腙:读音为zōng,指有机化合物的一类,是醛或酮与肼缩水形成的化合物,如“苯腙”。
10. 腚:读音为dìng,方言中指屁股,如“光腚”。
1. 腱:读音为jiàn,意思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结缔组织,质地坚韧,如“肌腱”。
2. 腒:读音为jū,意思是干肉,如“鹿腒”。
3. 鲀:读音为tún,指鲀鱼,一种海鱼,部分种类有毒,如“河豚”。
4. 鲂:读音为fáng,指鲂鱼,一种淡水鱼,如“鳊鲂”。
5. 鲃:读音为bā,指鲃鱼,一种淡水鱼,如“中华倒刺鲃”。
6. 颍:读音为yǐng,多用于地名,如“颍河”(水名,在河南)。
7. 猢:读音为hú,〔猢狲〕猴子的统称,如“树倒猢狲散”。
8. 猹:读音为chá,一种野兽,体型像獾,喜欢吃瓜,鲁迅作品《故乡》中提及过。
9. 猬:读音为wèi,即刺猬,一种身上有硬刺的小动物,如“刺猬”。
10. 猾:读音为huá,意思是狡猾、狡诈,如“奸猾”。

1. 觞:读音为shāng,意思是古代称酒杯,如“举觞”。
2. 觚:读音为gū,意思是古代一种盛酒器具,也用作礼器,如“酒觚”。
3. 猸:读音为méi,指“猸子”,是一种哺乳动物,毛棕黄色,毛皮可做衣物,如“山猸”。
4. 猱:读音为náo,指古书上说的一种猴,如“猱猿”。
5. 惫:读音为bèi,意思是极端疲乏,如“疲惫”。
6. 飧:读音为sūn,指晚饭,也泛指熟食,如“盘飧”。
7. 馇:读音为chā,指熬(粥),也指边拌边煮,如“馇粥”。
8. 馉:读音为gǔ,指“馉饳”,是一种面制食品,如“馉饳儿”。
9. 亵:读音为xiè,意思是轻慢、不庄重,如“亵渎”。
10. 脔:读音为luán,指切成小块的肉,如“禁脔”。
1. 裒:读音为póu,意思是聚集,如“裒集”。
2. 廋:读音为sōu,意思是隐藏、藏匿,如“廋辞”(指隐语、谜语)。
3. 痣:读音为zhì,意思是人体皮肤上生的青色、黑色或褐色斑点,一般无害,如“黑痣”。
4. 痨:读音为láo,指结核病,旧时多特指肺结核,如“肺痨”。
5. 痦:读音为wù,指皮肤上隆起的痣,俗称“痦子”。
6. 痞:读音为pǐ,一方面指肚子里可以摸得到的硬块,如“痞块”;另一方面指流氓、无赖,如“地痞”。
7. 痤:读音为cuó,指痤疮,即粉刺,如“痤疮”。
8. 痪:读音为huàn,常见于“瘫痪”,指肢体或器官不能活动。
9. 痫:读音为xián,指癫痫,一种发作性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病”。
10. 痧:读音为shā,指霍乱、中暑等急性病,如“发痧”。
1. 鄌:读音为táng,用于“鄌郚”,是山东潍坊的一个地名,以产乐器闻名。
2. 赓:读音为gēng,意为继续、连续,如“赓续”;也指酬答、和(hè)诗,如“赓和”。
3. 竦:读音为sǒng,有直立、耸立之意,如“竦立”;也指恭敬,如“竦然”;还通“悚”,表示害怕,如“竦惧”。
4. 瓿:读音为bù,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或盛水器,亦用于盛酱,多为陶或青铜制成,圆口,深腹,圈足。
5. 啻:读音为chì,常用于否定词后,表示仅仅、只有,如“不啻”(不止、不仅仅)。
6. 颏:读音为kē,指脸的最下部分,在嘴的下面,通称“下巴”,如“下巴颏”。
7. 鹇:读音为xián,指“白鹇”,是一种鸟类,羽毛白色,尾长,腿红,分布于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可供观赏。
8. 阒:读音为qù,形容寂静,如“阒无一人”(寂静得没有人)。
9. 阔:读音为kuò,指面积宽、范围广,如“广阔”;也指奢侈、不节俭,如“阔气”;还可形容(时间、距离)久远,如“阔别”。
10. 阕:读音为què,意为停止、终了,如“乐阕”;也是量词,用于词或歌曲,一首为一阕,如“填一阕词”。
1. 粞:读音为xī,意思是碎米,如“糠粞”。
2. 遒:读音为qiú,意思是雄健有力,如“遒劲”。
3. 孳:读音为zī,意思是繁殖、滋生,如“孳生”。
4. 焯:读音为chāo,意思是把蔬菜放到沸水中略微一煮就捞出,如“焯菠菜”。
5. 焜:读音为kūn,意思是光明,如“焜耀”。
6. 焙:读音为bèi,意思是用微火烘烤,如“焙干”。
7. 焱:读音为yàn,意思是火焰,如“焱焱”。
8. 鹈:读音为tí,指鹈鹕,一种水鸟,如“鹈鹕”。
9. 湛:读音为zhàn,意思是深、清澈,如“湛蓝”。
10. 渫:读音为xiè,意思是疏通、泄水,如“渫血”(便血)。
1. 湮:读音为yān,意思是埋没,如“湮没”;也指淤塞、堵塞,如“河道湮塞”。
2. 湎:读音为miǎn,意思是沉迷、迷恋(多指喝酒),如“沉湎”。
3. 湝:读音为jiē,形容水流动的样子,如“河水湝湝”。
4. 湨:读音为jú,指湨水,水名,在今中国河南省。
5. 湜:读音为shí,形容水清的样子,如“湜湜清流”。
6. 湃:读音为pài,常见于“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如“波涛澎湃”,也可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7. 湫:读音为qiū时,指水池,如“龙湫”;读音为jiǎo时,意思是低洼,如“湫隘”(低洼狭小)。
8. 溲:读音为sōu,指排泄小便,如“溲溺”;也指淘米水,如“溲勃”(指无用之物,常用为自谦之词)。
9. 湟:读音为huáng,指湟水,水名,在今中国青海省;也可指低洼积水的地方。
10. 溆:读音为xù,指水边,如“溆浦”(水名,在今中国湖南省)。
1. 湲:读音为yuán,意思是水流声或水流动的样子,如“潺湲”。
2. 溠:读音为zhā,指水名,在湖北省,如“溠水”。
3. 溇:读音为lóu,指水名,在湖南省,如“溇水”。
4. 湔:读音为jiān,意思是洗,如“湔洗”。
5. 湉:读音为tián,形容水流平静,如“湉湉”。
6. 溉:读音为gài,意思是浇灌、灌溉,如“溉田”。
7. 渥:读音为wò,意思是沾湿、湿润,如“渥润”;也指优厚,如“渥恩”。
8. 滁:读音为chú,指地名,如“滁州”(在安徽省)。
9. 愠:读音为yùn,意思是生气、发怒,如“愠怒”。
10. 惺:读音为xīng,形容聪明、机灵,如“惺惺”;也指不清醒,如“惺忪”。
1. 愦:读音为kuì,意思是昏乱、糊涂,如“愦愦”“昏愦”“发聋振愦”。
2. 愕:读音为è,意思是惊讶,如“愕胎”“愕异”“惊愕”“错愕”“闻之愕然”,古同“谔”,有直言不讳之意。
3. 惴:读音为zhuì,意思是既忧虑又害怕,如“惴惴不安”。
4. 愀:读音为qiǎo,意思是脸色改变,多指悲伤、严肃,如“愀怆”“愀然”。
5. 愎:读音为bì,意思是固执任性,如“愎谏”“刚愎自用”。
6. 愔:读音为yīn,“愔愔”形容安静和悦或静寂、深沉,“愔然”形容沉默无声或安静。
7. 慨:读音为kǎi,意思有情绪激昂、愤激,如“愤慨”“慷慨”;叹息、叹气,如“慨叹”“感慨”;豪爽、不吝啬,如“慨允”“慨诺”“慨然”。
8. 喾:读音为kù,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即五帝之一的高辛氏。
9. 窘:读音为jiǒng,意思是穷困,如“窘厄”“窘乏”“窘苦”“窘迫”;也有难住、使为难的意思,如“窘况”“窘态”“窘相”“窘境”。
10. 寐:读音为mèi,意思是睡、睡着,如“寐语”“假寐”“梦寐以求”“夙兴夜寐”“夜不能寐”。
1. 谟:读音为mó。常用解释为计谋、策略,如“谟士”即有才略的人;也指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臣下为君主就国家大事进行谋划称“谟”;还可作副词用,通“无”,表示没有,如“谟信”即无信。
2. 扉:读音是fēi。基本义是门扇,如“柴扉”“心扉”;也指屋舍,如“扉宇”。在现代词语“扉页”中,指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著者、出版者等内容的一页。
3. 棨:读作qǐ。古代用木头做的一种通行证,略似戟形,叫“棨信”;也是古代官吏出行的一种仪仗,木制,形状似戟,如“棨戟”。
4. 扊:读音为yǎn。常见于“扊扅”一词,指门闩。
5. 裢:读lián。常见词是“褡裢”,是一种中间开口而两端装东西的口袋,大的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可以挂在腰带上。
6. 裎:有chéng和chěng两个读音。读chéng时,意为脱衣露体,如“裸裎”;也指古代系玉佩的带子。读chěng时,指古代一种对襟的单衣。
7. 裣:读音是liǎn。常见于“裣衽”一词,指提起衣襟,表示敬意,是古代妇女行礼的方式。
8. 裥:读作jiǎn。〈方〉指衣裙上打的褶子,如“打裥”“百裥裙”。
9. 祾:读音为líng。意思是福,特指神灵所赐的福祉,常用于表达吉祥寓意。
10. 祺:读qí。意思是吉祥、安祥,如“祺祥”“祺福”,也常用于书信中的祝颂语。
1. 祼:读音为guàn,是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如“祼玉”是古代举行禅祭时所用的玉器。
2. 谠:读音是dǎng,意思是正直的(言论),如“谠议”“谠言”。
3. 禄:读音为lù,常用义是古代官吏的俸给,如“俸禄”“高官厚禄”。
4. 谡:读音是sù,基本字义是“起,起来”,也可形容肃敬的样子,如“谡谡如劲松下风”形容人的风姿或气质。
5. 谤:读音为bàng,意思是攻击人,说人坏话,如“毁谤”“诽谤”。
6. 谥:读音是shì,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如“谥号”“谥法”。
7. 谧:读音为mì,表示安宁,平静,如“安谧”“静谧”。
8. 塈:读音是jì,有“涂抹”“休息”等意思,在古文中较为少见。
9. 犀:读音为xī,指犀牛,也可形容坚固、锐利,如“犀利”“犀甲”。
10. 孱:多音字,读chán时,意为软弱,弱小,如“孱王”“孱弱”;读càn时,用于“孱头”一词,指软弱无能或卑劣怯懦的人。
1. 弼:读音为bì。本意是矫正弓弩的工具,引申指纠正、辅佐,也可用于指担任辅佐的人,如“辅弼”“弼马温”。
2. 巽:读音是xùn。在八卦中代表风,也有谦逊、恭顺的意思,如“巽顺”。
3. 骘:读作zhì。本义是骑马登山,后引申为评定、评论,如“评骘”;也指雄马。
4. 媪:读音为ǎo。是对年老妇女的尊称,也可泛指妇女,如“老媪”。
5. 媛:有两个读音,读yuàn时,指美女,如“名媛”;读yuán时,用于“婵媛”等词,表示姿态美好。
6. 婿:读音是xù。指女儿的丈夫,如“女婿”;也可指丈夫,如“夫婿”。
7. 巯:读作qiú。“巯基”是一个硫原子和一个氢原子组成的负一价原子团。
8. 毵:读音为sān。“毵毵”形容毛发、枝条等细长的样子。
9. 翚:读作huī。指飞翔,也指羽毛五彩的野鸡。
10. 皴:读音是cūn。指皮肤因受冻或受风吹而干裂,如“皴裂”;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淡墨、干笔等画出山石、树木的纹理。
1. 婺:读音是wù。常用解释为“婺水”,水名,在江西省;“婺绿”,产于中国江西省婺源县的茶叶,是绿茶中的珍品;“婺女”,古星宿名,即“女宿”;“婺剧”,中国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2. 骛:读音是wù。有追求、致力、从事的意思,如“好高骛远”;也有疾驰、快跑的意思,如“横骛别驱”。
3. 缂:读音是kè。“缂丝”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丝织手工艺,织时先架好经线,按照底稿用小梭子引着各种颜色的纬线,断断续续地织出图画或文字,同时衣料或物品也一起织成,也作刻丝。
4. 缃:读音是xiāng。意思是浅黄色,如“缃帙”(浅黄色书套,借指书卷)、“缃素”(古代书写用的浅黄色绢帛,借指书卷)。
5. 缄:读音是jiān。有封闭的意思,如“缄默”;也可指为书信封口(写在信封上寄信人姓名后),还可指信函,如“芳缄”。
6. 彘:读音是zhì。意思是猪,如“人彘”“豪彘”“犬彘”“彘牢”“野彘”。
7. 缇:读音是tí。意思是橘红色,如“缇衣”(古代骑士的服装)、“缇帷”、“缇骑”(帝王出巡时护卫的骑兵,后指逮捕犯人的骑兵)。
8. 缈:读音是miǎo。“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如“山在虚无缥缈间”。
9. 缌:读音是sī。指细的麻布,“缌麻服”是古代一种丧服,死者远亲穿用。
10. 缏:读音是biàn或pián。读biàn时,意思是用麻、麦秸、树皮纤维等制作的衣服;读pián时,意思是把麻或线编成辫子状的物品,如“缏子”。
1. 缑:读音为gōu。常用解释为刀剑等柄上所缠的绳;也是姓,如周卿士食采于缑,因以为氏。
2. 缒:读音是zhuì。意思是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如“缒城而出”。
3. 缗:读作mín。古时穿铜钱用的绳子;也是古代计量单位,一千文为一缗。
4. 骙:读音为kuí。“骙骙”形容马强壮的样子。
5. 骚:读音是sāo。有动乱、不安定的意思,如“骚乱”;也指忧愁,如“离骚”;还可指举止轻佻,如“风骚”。
6. 飨:读作xiǎng。意思是用酒食款待人,泛指请人享受,如“飨客”“以飨读者”。
7. 耢:读音为lào。是一种农具,用来平整土地;也指用耢平整土地的操作。
8. 瑚:读音是hú。“瑚琏”是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具,后用以比喻人有立朝执政的才能。
9. 瑁:读作mào。“瑁”常与“瑇”连用,即“瑇瑁”,是一种爬行动物,像龟,其甲可制装饰品。
10. 瑰:读音为guī。意思是珍奇,如“瑰丽”“瑰宝”;也指次于玉的石头。
1. 瑀:读音为yǔ,意思是像玉一样的白色美石。
2. 瑗:读音是yuàn,指中国古代的一种玉器,是大孔的璧。
3. 瑄:读xuān,古代祭天用的大璧。
4. 骜:发音为ào,本意是高头大马、好马,也指马不驯良,比喻傲慢不驯顺。
5. 瑙:读音是nǎo,“玛瑙”是一种矿物,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有多种颜色,质地坚硬,耐磨,可做研磨用具、仪表轴承或装饰品,亦可入药。
6. 遘:读gòu,意思是相遇,也同“构”,有构成的意思。
7. 韫:是多音字,读yùn时,意为收藏、蕴藏、包含;读wēn时,指赤黄色、赤色,也可指弓袋。
8. 髡:读音为kūn,古代指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也指和尚,还可指修剪树枝。
9. 塥:读gé,指土地坚硬、瘠恶,也指沙碛,在方言中还指沙地,多用于地名。
10. 塬:读音是yuán,指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1. 鄢:读音为yān。是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鄢陵县一带。也可作为姓氏。
2. 趔:读音是liè,常见词为“趔趄”,指身体摇晃,站立不稳的样子。
3. 趑:读音为zī,“趑趄”有两个意思,一是行走困难,二是犹豫不决。
4. 摅:读作shū,意思是发表、表示、抒发,如“摅怀”“摅愤”。
5. 摁:读音是èn,指用手按压,如“摁门铃”“摁图钉”。
6. 赪:读音为chēng,意思是红色,如“赪颜”指脸红。
7. 塮:读音是xiè,指猪、牛、羊等家畜的粪便,如“猪塮”“牛塮”。
8. 蜇:有两个读音,读zhē时,意思是毒虫叮刺。读zhé时,通常指“海蜇”,是海里生的一种腔肠动物。
9. 搋:读音为chuāi,意思是用手用力压和揉,如“搋面”;也指藏在衣服里,如“搋着一把刀”。
10. 搪:读音是táng,意思有挡,抵拒,如“搪风”“搪寒”;支吾,敷衍,如“搪塞”;均匀地涂上泥或涂料,如“搪瓷”“搪炉子”。

1. 搒:读音为bàng和péng。读bàng时,意思是“用棍棒或竹板打”;读péng时,意思是“摇橹使船前进”。
2. 搐:读音是chù,意思是“牵动;肌肉抽缩”,如“抽搐”“搐动”。
3. 搛:读音为jiān,意为“(用筷子)夹”,如“搛菜”。
4. 搠:读音是shuò,在方言中有“竖”的意思,指一个物体竖起来靠在另一个物体上,也有“插”的意思,如“把梯子搠墙上”“他傻傻的站在那里,跟搠枪一样”。
5. 摈:读音为bìn,意思是“排斥;弃绝”,如“摈弃”“摈除”。
6. 彀:读音是gòu,有“张满弓”的意思,如“彀弓”;也可指“箭能射及的范围;比喻牢笼、圈套”,如“入彀”。
7. 毂:读音为gǔ,指“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如“轮毂”。
8. 搌:读音是zhǎn,意为“轻轻地擦抹”,如“搌布”“把桌上的水搌干”。
9. 搦:读音为nuò,有“握,持,拿着”的意思,如“搦管(执笔)”;也可表示“挑惹”,如“搦战(挑战)”。
10. 搡:读音是sǎng,意思是“用力推”,如“推推搡搡”“把他搡了个跟头”。
1. 蓁:读音为zhēn,意思是“草木茂盛的样子”,如“蓁蓁”。
2. 戡:读音是kān,意为“平定(叛乱)”,如“戡乱”。
3. 蓍:读音为shī,指“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药,亦可做香料,古人用它的茎占卜”,如“蓍草”。
4. 鄞:读音是yín,常用于地名,如“鄞州”,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的一个区。
5. 靴:读音为xuē,意思是“靴子,鞋帮高到脚腕以上的鞋”,如“马靴”。
6. 靳:读音是jìn,意思有“吝惜;舍不得给”或作为姓氏,如“靳惜”“靳姓”。
7. 蓐:读音为rù,指“草席;草垫子(多指产妇的床铺)”,如“坐蓐”。
8. 鹋:读音是miáo,常见于“鸸鹋”,是一种大型鸟类,原产于澳大利亚。
9. 蒽:读音为ēn,是“一种含三个环的稠环芳烃,存在于煤焦油中”。
10. 蓓:读音是bèi,详见“蓓蕾”,指“花骨朵儿,还没开放的花朵”。
1. 蓖:读音为bì,意思是“蓖麻”,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呈掌形,茎皮坚韧,种子榨的油叫蓖麻油,可制工业润滑油,也可入药,也叫大麻籽,如“蓖麻”。
2. 蓊:读音是wěng,意思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如“蓊郁”“蓊翳”。
3. 蒯:读音为kuǎi,意为“蒯草,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在水边或阴湿的地方,茎可织席或造纸”,也可用作姓氏,如“老蒯”“菅蒯”。
4. 蓟:读音是jì,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多刺,花紫红色,叶子边缘有锯齿,全草可入药,也可作古地名,还是天津的一个区名或姓氏,如“蓟马”“大蓟”。
5. 蓑:读音为suō,意思是“蓑衣,用草或棕等编成的雨衣”,如“蓑衣”“蓑笠”。
6. 蒿:读音是hāo,指二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开小花,有某种特殊气味,有的可以食用,有的可入药或驱蚊,通称蒿子,如“蒿草”“白蒿”。
7. 蒺:读音为jí,常见于“蒺藜”,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平铺在地上,有毛,开黄色小花,果实有刺,如“蒺藜”。
8. 蓠:读音是lí,见于“江蓠”,是一种海藻,也作“江离”,如“江蓠”。
9. 蒟:读音为jǔ,常见于“蒟酱”,即蒌叶,也见于“蒟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扁球形,有毒,经处理后可制成食品,也可酿酒,如“蒟蒻”“蒟酱”。
10. 蒡:读音是bàng,见于“牛蒡”,二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质,叶卵形,花管状紫红色,嫩叶、根可食用,全草可入药,如“牛蒡”“蒡蓊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