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关于“陪读父母”的文章:有一位高知母亲发文,说为了陪伴孩子高考,自己一直跟孩子一同上辅导班、做同样的卷子,帮助孩子梳理知识点,硬是把丢弃多年的数理化重新学了起来,而这一陪就从初中一直陪到高考。可惜孩子最后并没有考上梦想中的清北,而是去了另一所省会城市的大学。这位母亲一一回顾陪读多年的点滴心酸,倒也看不出最后是得偿所愿还是唏嘘解脱。
倒是有网友留言称:这位母亲的学习能力和毅力如此超然,要是换成她自己考博,恐怕早就考上了。

我们当然致敬陪读父母的付出:他们有的是全程参与孩子的日常学习过程,陪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写作业,随时辅导,甚至像这位母亲一样,孩子学什么,自己也学什么;有的是搬到孩子学校附近,陪着已经住校的孩子学习和生活……
这其中付出的不只是父母的时间、金钱和耐心,更有一些父母为了孩子放弃工作,牺牲个人发展,把全部精力都投注在了孩子的成长上。
然而,让许多陪读家长们焦虑的是,自以为付出全力陪伴孩子学习,实际上却收效甚微,甚至与孩子产生矛盾。
还有一位陪读妈妈曾说,自己辞职后专门在家陪高三的孩子备考,变着花样给孩子做好吃的,孩子只要在家学习妈妈都会坐在旁边,不仅陪着孩子,还会时不时给孩子加一杯热水,水里总不忘加一勺蜂蜜,平日里补脑的营养品也没少买。除了学习,没让孩子承担过任何家务。孩子的手机除了学习用途,日常都由妈妈保管,孩子学不进去想玩手机时,妈妈就会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时间紧迫,要懂事。家教和补课的培训班也都是妈妈亲自盯着,或托人找来的。
可是就不知道为什么,孩子成绩越来越差,始终没有学习的动力,甚至还说自己厌学了,不想高考。妈妈既焦虑又自责,也生气孩子不懂事理解不了妈妈的苦心,有时候难免就会与孩子发生争吵。
前段时间还有新闻报道,高中生一言不合就杀害了陪读的母亲;在母亲陪读“呵护”下的大学生却转眼跳楼自杀……这些案件,桩桩刺痛着社会的神经。
说到底,学习都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了,父母陪读到底对不对?正确的陪读应该怎么做,才会不至于帮倒忙?

一、陪读到底该不该?
陪读,说白了就是陪孩子学习,是父母参与孩子学习的一种方式。父母适度陪伴、参与孩子的学习,未尝不可,但参与的方式带来的效果却大不相同。
在一项关于父母参与和孩子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中显示,父母对孩子学业的期望对孩子的成绩影响相对较大,而父母监督孩子学习的效果则比较弱。也就是说,当父母把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与信心传递给孩子,可能会比每天监督孩子完成任务更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有这样一个案例:2018年,在黑龙江牡丹江市,有一位学霸被北京大学高分录取,全家都为之欢喜。但从报道中我们才得知,他的母亲为了教育儿子成才,放弃了医院的工作,在家中专心陪伴儿子。虽然母亲的做法引起不少争议,很多人说这么大的儿子并不需要父母辞了工作来陪。这一点我们暂且不论,但儿子在采访中有一句话却令人印象深刻:我爸妈从来不在我面前玩手机、看电视。我解压的方式就是和我爸妈唠嗑。
看起来,至少这位妈妈并没有因为辞职而要求孩子必须用学习给予回报,而是作为孩子压力的倾听者陪伴孩子走完高考,为孩子提供了不少精神支持,还用以身作则不玩手机代替唠叨,为孩子树立榜样。
还有研究显示,父母适当的参与,以及与孩子更多的互动,有利于孩子认知水平的发展,这对孩子日后创造力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升都有积极作用。但是,不适当的父母参与也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什么是不适当的参与?
比如,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比小学生有了更强的独立意识,开始想要脱离父母的羽翼来证明自己独特的价值。这个阶段,孩子对父母时刻陪伴的需求就会相对减少,更需要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更多自己做决定的权利。如果父母以陪伴为名,强行干预和监督孩子的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学习过程进行“强控制”,很可能会遭到孩子的反抗。

还有一些父母,一心想帮孩子提升成绩,使劲给孩子花钱报班、找家教,对孩子实施严格的作息管理制度。但是在严格监管和填鸭式辅导的同时,却忽略了孩子“学不进去”时的心理诉求。每个孩子的抗压能力、学习方法和心理状态确实存在很大差别,如果忽略这些因素,只谈学习,就可能让陪读变成监管——虽然父母与孩子近在咫尺,但在孩子心中却把父母越推越远。
可见,陪读有利也有弊。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则会徒劳无功,甚至适得其反。
二、如何陪才有效?
具体来说,家长们可以如何做呢?
1、提供精神支持,做孩子压力的倾听者
无论孩子成绩好坏,面对困难的学习任务都会感到压力。此时,父母最能帮上孩子的,就是倾听,然后表达理解。如果孩子不愿跟父母交流,很可能是在原来的交流中,孩子并没有得到自己期望的结果。

比如孩子抱怨完作业太多,有的父母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滔滔不绝只想灌输自己的想法;有的父母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表达理解,反而说:“这有什么难呢?”孩子听了,也就不想再表达了。
但如果父母回应说:“今天作业真是又多又难,怪不得你感觉压力很大。”孩子可能马上就会回应你:“是啊是啊,我觉得……”这样,既能让孩子把压力倾诉出来,也能让父母更加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遇到的困难,对症下药,帮助孩子。
其实,如果父母不知道说什么,哪怕只是认认真真听着孩子说,重复一下孩子的意思,也会让孩子感到理解,倾诉更多。
2、以身作则,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陪读的父母,如果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可以在孩子提出需要时,给孩子一些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孩子提高效率,事半功倍。但切莫事事插手,比如孩子一道题做错了父母就马上指出来,打断孩子思路,挫败孩子自信。学习的过程必然需要犯错,接受孩子自己从错误中找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如果父母无法直接辅导孩子,至少可以以身作则,为孩子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比如不让孩子沉迷手机,父母就不要一天到晚盯着手机看;想让孩子爱读书,父母也可以多在家里看看书,学学习,减少看电视的频率。正如卢梭所言:“为了做孩子的老师,你自己就要严格地管束自己。”
3、信任孩子,别把陪伴变成监管
信任是帮助孩子自我管理的第一步,就算孩子偷偷玩手机,不学习,也要让他有这个学会自我管理的过程。如果始终用监督来保证孩子的学习效率,那么孩子一旦脱离了父母的监督,岂不是就无法自己学习?

所以陪伴不是坐在孩子旁边,盯着他们学习时的一举一动,而是让孩子知道,父母信任他,即便有时不在身边,也一直在关心着他。
如果孩子本身自制力较差,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按时完成相应的任务。运用工具“督促”孩子,比父母们亲自盯梢更容易帮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4、保障后勤,丰富孩子业余生活
除了关心孩子的心理和学习状态,陪读父母还要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一方面保证孩子的健康饮食,生活作息,还要为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带着孩子锻炼身体,丰富业余生活,支持孩子参加适当的集体活动,别把孩子变成父母监督下的学习机器。

回到开头的高知母亲,她的毅力和能力当然远非常人能比,但是在这种陪伴下学习生活的孩子,很难说会有充分的自我探索和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机会,处在关键的青春期,孩子是否也失去了很多成长的乐趣?高考之前,这位母亲震惊地发现孩子在学校发展出了她根本不知道的兴趣爱好,甚至还爱上了一位女同学……这些是否是导致孩子最终高考失利的因素,也许不好判断。但是毫无疑问,父母期望通过陪读能监管到孩子的方方面面,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尾声
在漫长的一生中,陪读不过是父母和孩子相互陪伴的一个短暂阶段。这既是一段让父母“不能放手”的时光,也是一个培养孩子学会自立的机会。
纪伯伦曾这样告诫天下父母: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弓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因此,陪读的目的或许不只是陪伴,而是为了更好地放手,希望有一天能够望着孩子的背影,让他独立前行。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