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游学篇,探寻革命先辈的求知之路
毛泽东的《游学》篇,是他在1917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收录于《毛泽东早期文稿》中。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他对游学(即留学)的看法,以及对于当时中国教育、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游学的重要性
毛泽东在文章中强调,游学对于个人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游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人才,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奠定基础。
二、游学的益处
1. 增长知识:毛泽东指出,游学可以让人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2. 提高能力:通过游学,人们可以学习到各种实践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培养人才:游学可以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 振兴民族:毛泽东认为,游学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从而推动民族振兴。
三、游学的条件
毛泽东在文章中提出,游学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 经济条件:游学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游学提供资金支持。
2. 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有利于游学的政策,鼓励和支持青年赴国外学习。
3. 教育改革:国内教育应进行改革,提高教育
相关内容:
游学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非常关心社会,关心农民问题。
一天,他读了报纸上登的一篇介绍两个学生旅行全国的故事,很受启发,决心效法这两个学生,也周游一下全国。可是,这事也并不容易,最大的困难是手中没有钱。想个什么办法呢?
毛泽东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决定利用“游学”的办法,先在湖南徒步旅行一番。
“游学”,这是旧社会一些没有出路的读书人,不肯从事体力劳动,专靠写字作对联送人,以此换口饭吃的一种行乞方法。毛泽东一心想了解农民生活,就利用了这种旧的形式来作自己新的事业。
毛泽东拿定主意后,邀同自己的好朋友蔡和森一道,利用学校放暑假的机会,各带一把雨伞,穿一双草鞋,从长沙动身上路了。
一路上,他们到一处,吃一处。遇着机关、学校、商店,他们就作一副对联,用红纸写好送去。人家给他们吃饭,或送给几个钱,天黑了便住下来。遇着寺庙,就进去与和尚谈谈天,给人家送字。万一找不到食宿的地方,他们就露宿,吃山楂、野果充饥。
开始,人们都用奇怪的眼光打量他们,见他们不象平常的游学先生,又不象大叫花子,有的说他俩是算八字的,有的说是看风水的……但是,当毛泽东和他们一接近、交谈,人们很快就信任这两个年轻人了。农民们看到毛泽东那温和平易的态度,看到他那样关心农民的疾苦,非常喜欢他俩,给他俩饭吃,留他俩住宿,向他俩道苦,讲知心的话。
一个多月的时间,毛泽东和蔡和森游历了浏阳、湘阳、岳阳,绕洞庭湖走了半个圈。他们沿途了解了各县农民的风俗习惯、生活状况,了解了地主如何收租,佃户如何交租,贫农生活如何痛苦等许许多多的情况。毛泽东一路上写了几篇通讯,寄到湖南《通俗日报》发表。
第二年夏天放暑假时,毛泽东又邀了一个同伴去徒步旅行。这次他们走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许多地方,行程九百多里。他们每天都听到一些新的事,获得一些新的知识。
回去的路上,毛泽东高兴地对跟他旅行的同伴说:这次调查,对农村的情况了解的更多了,而且还锻炼了克服困难的能力,知道困难是可以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