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寺的出现与演变
1.古代官员办公的场所
2.佛门修行的场所

白马寺
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派遣特使前往印度访求佛法,两位印度高僧用白马驮载着佛经、佛像跟随者汉朝使者前来洛阳传播佛法,受到了当时汉明帝的亲自接待,并将两位高僧安排到了负责外交事宜的“鸿胪寺”内居住。后来佛法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欢迎,汉明帝便敕令兴建专门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便将僧院命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院,这里的“寺”便是源自“鸿胪寺”的寺。后来随着佛教的日益兴盛,更多的佛法修行场所建立起来,皆沿袭了以“寺”命名的方式。最早的佛寺其实都是官家的讲学之所,起教书育人的作用,并非只讲佛法。一直到了唐朝,禅宗的兴盛使得佛教的地位又上了一个台阶,更多的佛寺在民间兴建起来,而以寺命名的官方办事机构越来越少。因此自唐以后,寺的官方政治色彩逐渐淡化,成了民间熟知的佛教寺院的代称。
寺
二、从祭祀先祖到供奉鬼神的庙
1.祭拜祖先的场所《说文解字》中对庙的解释:“廟,尊先祖皃也。”庙在古代指的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古体的“廟”中的“朝”也有朝廷的意思,因此古代的朝廷也被称作为“庙堂”,这也从侧面证明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庙与朝廷的地位相当,受到同等的尊重。“庙”的历史相较于“寺”来说更为悠久,最早是指周天子用来祭祀先祖和神祗的场所,又称“宗庙”。后来周天子分封天下,允许各诸侯也可建庙祭祀先祖,但要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根据《礼记》的记载:“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而平民百姓不得建庙,只能在家中设先祖祠堂进行祭拜。
庙
2.庙在民间的兴盛随着时代的发展,庙的阶级特性不再明显,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只有君王以及诸侯士大夫可以建立。汉朝之后,道教的兴盛逐渐将庙与一些原始神社融合到一起,人们为了祈求幸福安康,风调雨顺,常常会建庙供奉道家神明,于是便出现了像“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之类的场所。魏晋之后一些鸿儒大家,民族英雄之类的社会名人死后,由于他们在民间有巨大的影响力,人们也会自发建庙拜祭,将他们上升到和神明等同的地位,如我们熟知的“孔庙”、“夫子庙”、“岳王庙”等等。总之,无论是用来祭祀先祖还是供奉鬼神,庙都与佛教没有任何的关系。
岳王庙
三、寺和庙的结合
寺由最初的官署衙门变成了佛教的修行场所,供奉的是佛祖菩萨,庙由最早只是祭祀先祖的场所逐渐变成了可以供奉鬼神和伟人的地方,这两个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机构是怎样结合到一块的哪?1.巩固封建专制地位的工具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并赋予了统治者“君权神授”的正统统治地位,这种充满神圣色彩的思想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又神化了专制王权,受到了历代封建君王的推崇,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时期的正统思想。



总结
尽管自古以来,寺和庙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机构场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赋予了他们相近的使命。无论是参拜佛祖菩萨还是先祖神明,都寄托了人们祈祷能够得到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至于如何称呼,就像客观唯心理论中的那句名言:“存在即合理”,我们何必过分纠结。但对于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希望大家还是能够有基本的了解,千万不要做出贻笑大方的傻事。参考文献
1、《汉书》
2、《礼记》
3、《谈寺与庙的区别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