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刚刚,习近平主席谈“窑洞对”,揭秘那段改变历史的对话故事

【科普】刚刚,习近平主席谈“窑洞对”,揭秘那段改变历史的对话故事"/

“窑洞对”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故事,它源于1945年,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窑洞的一次对话。
故事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为了实现和平建国,进行了多次谈判。1945年8月,黄炎培作为国民政府代表来到延安,与毛泽东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在这次谈话中,黄炎培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避免历史周期率的问题。黄炎培认为,历史上很多朝代都经历了兴衰更替,他担心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政权后,也可能重蹈覆辙。毛泽东听后,微笑着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段对话后来被称为“窑洞对”,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重视,以及毛泽东对历史周期率的深刻认识。这个故事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历史见证。

相关内容:

刚刚,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在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又提到了毛泽东同志“窑洞对”这段历史佳话。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到过“窑洞对”: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我们党历经百年、成就辉煌,党内党外、国内国外赞扬声很多。越是这样越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中迷失自我。”

你知道“窑洞对”的那段历史吗?新语君为你介绍——

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在全国各界人士中产生了极大影响。1945年7月,重庆国民参政会褚辅成、黄炎培、冷遹、傅斯年等参政员访问延安。

1945年7月,毛泽东(右一)和周恩来(左一)等欢迎飞抵延安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黄炎培(右二)等人


7月4日,毛泽东黄炎培等到他住的窑洞里做客。毛泽东介绍了中共整风的情况,并诚恳地征求对延安的意见和建议。黄炎培谈了延安考察的感想后,坦率地说:

“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听了黄炎培这番意味深长的话,毛泽东明确地: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接着说:

“这话是对的,只有把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个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个地方的人,才能使得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黄炎培与毛泽东这次谈话,给后人很多启迪。“周期率”或“窑洞对”,都成为统一战线历史上的佳话。


统战嬗变

新闻自强

微信号:tongzhanxinyu

发布于 2025-07-21 17:43
收藏
1
上一篇:哈尔滨秘境探幽——揭秘黑龙江你不曾知晓的冷知识 下一篇:甘肃庆阳窑洞,独特民居文化映衬下的美丽乡村画卷